2015同等学力临床医学:考前热身练习题(4)

2015-05-26 14:28:00来源:网络

  [A型题]

  1.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

  2.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主要由Na+、C1-产生 B.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

  C.血浆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质颗粒的大小 D.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同

  3.决定血浆pH的主要缓冲对是

  A.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B.KHCO3/H2CO3

  C.Na2HPO4/NaH2PO4 D.NaHCO3/H2CO3

  4.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

  A.葡萄糖 B.尿素 C.Na+和C1- D.氨基酸

  5.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6.红细胞叠连主要受下列哪种因素影响

  A.血浆 B.血小板 C.淋巴细胞 D.中性粒细胞

  7.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脆性增大 B.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

  C.血浆中自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 D.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8.调节红细胞生成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是

  A.EPO B.雌激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素

  9.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

  A.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B.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

  C.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 D.幼红细胞增殖与合成血红蛋白

  10.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是

  A.腺垂体 B.脾 C.肾 D.骨髓

  11.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高于女性的原因与下列哪项因素关系最密切

  A.促红细胞生成素多 B.骨骼粗大,骨髓造血较多

  C.体重大 D.雄激素多

  12.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

  A.铁和叶酸 B.蛋白质、维生素B12 C.蛋白质和内因子 D.铁和蛋白质

  13.参与血小板黏附最主要的糖蛋白是

  A.GPⅠa B.GPⅠb C.GPⅡb D.GPⅢa

  14.实验中常用的枸橼酸钠的抗凝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B.防止血小板激活

  C.中和酸性凝血因子 D.螯合血浆中的Ca2+

  15.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主要是

  A.FV B.FⅢ C.FⅨ D.FⅫ

  16.关于机体抗凝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功能

  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体内抗凝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C.临床上常用的枸橼酸钠主要通过螯合血浆中的Ca2+发挥抗凝作用

  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主要通过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发挥抗凝作用

  17.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抑制FX的激活

  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

  18.关于抗凝血酶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B.是血浆的正常成分

  C.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D.只有与肝素结合后才具有抗凝活性

  19.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

  A.抑制纤溶 B.抗凝血 C.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D.抑制血小板聚集

  参考答案:

  1.B。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浆的基本成分为晶体物质溶液,包括水和溶解于其中的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一些气体。由于这些溶质和水都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的管壁与组织液中的物质进行交换,所以血浆中电解质的含量与组织液的基本相同,主要差别是后者蛋白含量甚少。

  2.C。血浆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3.D。选项A、C、D均为血浆中存在的缓冲对,但以D项最重要。选项B为红细胞内存在的缓冲对。

  4.C。血浆晶体物质的80%来自Na+和C1-。

  5.B。液体的黏滞性来源于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当温度不变时,全血的黏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红细胞数量),血浆的黏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全血的黏度还受血流切率的影响。水、乙醇、血浆等液体的黏度不随切率的改变而变化,称为牛顿液体(Newtonian fluid)。全血在血流速度很快时(如在大动脉内)类似于牛顿液体,但当血流速度低于一定限度时,则黏度与切率呈反比关系,即在低切率条件下,血液的黏度增大。血液的黏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某些疾病使微循环处的血流速度显著减慢时,红细胞可发生叠连和聚集,血液黏度升高,使血流阻力明显增大,从而影响微循环的正常灌注。

  6.A。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是由于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阻碍了红细胞的下沉。但在某些疾病情况下,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主要取决于血浆变化,而与各种血细胞无关。

  7.B。决定红细胞叠连形成快慢的因素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发生,使沉降率减慢。

  8.A。红细胞生成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正性调节(EPO、BPA、雄激素、甲状腺素等)、负性调节(TNF、TGF-β等)和整体调节,其中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主。

  9.C。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是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向原红细胞分化,也可作为存活因子抑制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凋亡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此外,EPO还可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0.C。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产生。

  11.D。雄激素可提高血浆中EPO浓度,促进红细胞生成。雌激素可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抑制红细胞的生成。这是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高于女性的主要原因。

  12.D。红细胞的生成需要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及维生素B12。其中,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

  13.B。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内皮下成分和血浆vWF因子参与血小板的黏附。血小板膜上有多种糖蛋白(GPⅠb/Ⅸ、GPⅡb/Ⅲa等),其中GPⅠb是参与黏附的主要糖蛋白。

  14.D。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Ca2+的参加,枸橼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可与Ca2+结合而除去血浆中的Ca2+,从而起抗凝作用。

  15.B。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是组织因子(FⅢ)。

  16.D。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外源性(并非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

  17.D。肝素具有强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而抑制凝血过程。在缺乏抗凝血酶Ⅲ的条件下,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弱。

  18.D。抗凝血酶Ⅲ与肝素结合后,抗凝作用可增强2000倍。但即使无肝素存在,抗凝血酶Ⅲ仍可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而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活性,故选项D错。

  19.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通常不再发生凝固,其中部分小肽还具有抗凝血作用。当纤溶亢进时,可因凝血因子的大量分解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而有出血倾向。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内容
更多>>
更多院校选择>>
更多>>
更多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