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

2015-06-20 13:50:00来源:网络

  1、发展危机:艾里克森在人的社会性发展理论中提出发展危机的概念。他认为,个体发展是一个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由于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冲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不同性质的心理困难,即为发展危机。教育应当培养个体应对危机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2、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3、概念:指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观念的符号。概念是观念的、抽象的,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但存在于个别的事例中。概念具有以下特征:概念是对多个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概念将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位,大大简化了人的思维过程;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概念是有层次的,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组合而形成的。

  原理: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的说明。因此,原理学习是建立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的。原理学习有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方式。

  4、动机: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动机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有三大功能: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对行为起着导向作用。维持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段时间,对行为起着续动作用。

  5、驱力: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多用来表明属于原始性的或生理的动机。如:饥饿、性等。

  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有时用来表示形成驱力的原因(如由渴产生的驱力),有时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动机(如生理需要、成就需要、亲和需要等)。

  6、好奇、习惯:好奇是指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探索、摆弄、询问,从而获得对环境中各种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习惯是指习得性的行为反应或习得性的动机。

  7、态度、兴趣: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致性与持久性的倾向。兴趣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个体对某人或事物所表现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兴趣与动机大同小异,两者都可视为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原因。

  8、意志、价值观:意志是指个人对自愿选定的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全力以赴的内在心理过程。价值观是指个人自认(或社会公认)正当、并据以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符合某种标准就判为有价值,不合标准则判为无价值。个人的价值观可用于对人和事物等各方面的判断。

  9、诱因:指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近的刺激,并能由接近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的刺激,并能由逃避获得满足的,就是负诱因。

  10、群体:指两个人以上为了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群体具有以下特点:群体成员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群体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即群体心理)。

  1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现象。从众有助于群体形成一致意见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一种风气和凝聚力,并且可以通过群体来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从众容易排斥不同意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12、去个性化:指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失去或削弱了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

  13、群体极化效应:指个体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具体说有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两种情况。

  14、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群体心理效能的两种表现形式。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也就是个体因他人在场而增强了行为的水平。反之,群体对个体的活动不产生促进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反而出现阻抑作用,也就是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即为社会阻抑。社会助长与以下因素有关:活动任务的难度;优势行为参与的程度;竞赛动机。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内容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