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同等学力经济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24)

2015-02-07 17:13:00来源:网络

  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2、货币政策时滞: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就成了问题。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它可再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式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它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

  3、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规则是相对于货币政策操作中相机抉择而言的。执行货币政策规则的基本原因在于,随意性会导致政策在时间上前后不能一贯以至互相矛盾,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规则是以一种可持续可预测的方式运用信息的系统性决策程序。货币政策规则就是这种原理在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运用。规则型政策的核心是,在方法上遵循计划,不是随机地或偶然地采取行动,而是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系统性是货币政策规则的中心内容。根据系统性的要求,货币当局必须建立系统性的反应机制,以考虑私人部门的预期行为,使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优化。货币政策规则的主要好处是,所制定的决策是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而不是以各个个别案例为基础进行设定,这种决策对于预期具有积极的作用。

  4、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发表了有关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率间关系的英国实例研究,得出结论: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他以一条曲线概括这种现象,即人们通称的“菲利普斯曲线”。*按照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难以达到两全其美。可能面临的选择只有:⑴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⑵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⑶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两极之间进行权衡或抉择。

  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以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率的调整,以及直接融资额的调整等政策工具所能影响的是利率或货币供给等货币变数。通过这些货币变数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生产、就业、物价或国际收支等最后目标。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数便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或政策目标。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政策指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⑴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必须为货币当局所能控制;⑵政策指标与最后目标之间必须存在稳定的关系;⑶可测性,一是央行能及时获取有关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便于分析、观察和监测;⑷政策指标受外来因素或非因素干扰程度较低;⑸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6、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7、金融自由化:是指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金融自由化包括价格自由化、业务自由化、市场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

  8、金融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维持金融稳定而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利率、信贷规模、区域分布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管制办法。金融管制成为金融创新的直接诱因。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内容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