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灵还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具有非排他性或(和)非竞争性。这些特征使得消费者试图成为免费搭车者,从而私人供给者不能得到供给该商品的所有成本,故公共物品时常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供给。
3.免费乘车者问题:指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形象地称为搭便车。
4.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5.科斯定理:①科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初结果都是有效率的。②由此引申出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③科斯定理现已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结论。
6.逆向选择:次品市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在"旧货"市场上,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而市场上并不必然出现高质高价现象。所以在次品市场上出现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而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就称为"逆向选择"。
7.道德风险:指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失效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确立的交易,由于事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使得另外一方蒙受损失。
二、论述题
1.市场为什么会出现失灵?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依照微观经济学的论证,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完全竞争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不存在,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1)垄断是经济中常有的一种现象,因为市场竞争的趋势是垄断。垄断的存在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社会福利受到损害。
由于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另外垄断利润也被看成是不公平的,政府经常对垄断进行干预,主要手段是反垄断法和价格与产量管制。西方很多国家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反托拉斯法,把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他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竞争或欺诈行为等规定为非法。对非法行为依法可以由法院提出警告、罚款、改组公司直至判刑。对垄断的另一项干预措施是价格和数量管制。政府管制可以使价格管制,也可以是价格和数量同时管制。在进行价格管制时,政府通常把价格规定在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需求之处。在进行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时,政府可以采取市场需求与厂商平均成本相等的条件确定政策。此外,政府也采取税收和补贴,甚至是政府直接经营的手段。
(2)外在性也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外在性造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相等。
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纠正外狭隘性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合并企业,以便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
(3)公共物品。是消费者需要而私人厂商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物品。原因是这类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有时也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存在使得经济当事人试图成为一个"免费搭车者",而非竞争性则意味着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需要支付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因此私人部门很难供给或全部供给人们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对于公共物品而言,解决市场失灵的关键性问题是使得消费者准确显示其偏好或需求曲线。第一,公共物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需求曲线来源于所有单个消费者在既定的数量下沿横向相加。第二,显示偏好的机制通常借用投票方式。为了得到消费者对物品的真实偏好,经济学家们建议利用非市场的决策方式。
(4)不完全信息是导致市场交易缺乏效率的又一重要原因。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由于经济当事人只以平均水平判断交易对象的质量,因而交易的结果将使得那些高质量的产品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的例子有次品市场的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
对此,政府可以采取的策略是促进信息的传递,如公布产品的质量、提高经济当事人的能力等。
尽管大致说来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但由于条件严格,现实中很难达到。即使能够达到,经济波动和分配问题仍然是严重的。因此,政府仍有发挥作用的余地。政府干预可以增进资源配置效率。
2.结合垄断厂商的均衡,论垄断的效率及其政府对策
(一)垄断的低效率
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垄断市场是缺乏效率的。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意义上讲,价格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福利,而边际成本则反映了社会为生产这一单位产品花费的边际成本。但在垄断市场的均衡状态下,价格高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从而存在着帕累托增进的可能。
另一方面,以效用的方式说明,社会的净福利是消费者的总效用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由于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而供给曲线反映了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因而,既定产量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度量了社会净福利。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由于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供求相等所决定的产量,因而垄断所造成的损失为垄断产量到完全竞争产量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如图1所示,三角形EmEcF的面积是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
(二)反垄断政策
垄断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且也产生其它负作用,首先,垄断可能导致管理松懈。其次,垄断可能导致研究与开发支出降低。第三,垄断可能导致寻租。此外,垄断利润也被看成是一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基于上述原因,经济学家们通常主张政府应该采取反垄断措施。在西方,反垄断主要是通过执行反垄断法来实现的。
(三)对垄断的政府管制
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反托拉斯法,其中在美国,从1890年到1950年,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以反对垄断。法律规定,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他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的竞争或欺诈行为等,都是非法的。美国反托拉斯法的执行机构是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前者主要反对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后者主要反对垄断活动。对犯法者可以由法院提出警告、罚款、改组公司,直至判刑。
对垄断的另一项干预措施是价格和数量管制。对于某些行业而言,过度的竞争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并无益处。例如,某些行业可能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即在需求获得满足的范围内,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都是下降的。这时,其他厂商不可能参与竞争,因为任何分割市场的厂商只能以更高的成本进行生产。有鉴于此,政府干预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增加生产,降低价格。
为此,政府可以采取价格管制,也可以采取价格和数量管制。以价格管制为例。在长期来看,垄断厂商通常处于获得垄断利润的均衡。为了管制价格,政府可以选择把价格确定在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相交之点。此时,厂商的边际收益由政府的管制价格所限定,因而它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的产量恰好是政府希望实现的结局。在其他情况下,如更低的价格,垄断厂商选择的最优产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政府希望得到的低价格会因为黑市而失效。需要说明,在管制价格下,垄断厂商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如果政府不仅管制价格也管制数量,那么从理论上讲,在需求曲线上的任一数量与价格组合都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通常选择在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处。这样,垄断厂商的生产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可以在正常利润下生产。
除了上述政府干预垄断的政策以外,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和补贴,甚至是政府直接经营的手段。
3.论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二)外在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
外在性造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相等。假设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收益,在外在不经济时,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私人决策所生产的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反之,如果存在外在经济,则私人产量不足。
(三)纠正外在性的方法
为了纠正由于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政府通常可采取以下政策。
(l)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把产生外部经济影响的经济单位与受到外部影响的经济单位合并在一起,则外部影响就变成为一个单位的内部问题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进行生产,将会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决定的量,即此时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会通过产权的交易得到解决。这一思想体现在科斯定理之中:只要产权明晰,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初始产权的规定如何,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这样,对外在性问题,只要规定产生外在性的经济单位有权制造它,或者规定受到外在性影响的单位有权拒绝它,则通过这项权利的自由交换,经济当事人会以最低的成本寻求解决方案。以上纠正外在性的方法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使用。
4.信息不完全何以会造成市场失灵
完全信息是完全竞争模型的一个重要假定,但是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在这里,信息不完全不仅指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信息不对称。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次品市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在"旧货"市场上,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而市场上并不必然出现高质高价现象。举例来说,假定在旧车市场上,只有两种类型的轿车,高质量轿车的供给曲线为SH,低质量轿车的供给为SL。再假定卖方知道轿车的质量,但买方不知道这一点,因而SH高于SL,如图。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对应于需求曲线D,将分别决定两个不同的价格pH和PL,即高质量的轿车按较高的价格成交,低质量的轿车按低价格成交。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买者并不知道轿车的质量,因而他会以一定的可能性(比如50%)来推断轿车的质量,从而按以平均质量决定供给曲线SA,即买者接受的价格是pA。结果,高质量的轿车因不愿意接受pA而退出市场。因此,在这一市场上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才能成交,即用低的价格购买"货真价实"的低质品。
在次品市场上出现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而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就被称为"逆向选择"。
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例子是道德风险问题。以保险为例,通常投保人要比保险公司更了解投保对象的情况。从事先的角度考虑,保险市场上的这种情况适用于上面的逆向选择。但当双方签订保险合同之后,信息的不完全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事先,保险公司与投保人根据投保对象出险的可能性确定市场出清的保险费(率)。但是一般而言,投保对象出险的可能性与投保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相关联。由于保险公司很难了解投保人对保护措施的付出,因而这一市场上事后也存在着信息不完全性。正是这种不完全性使得保险公司会因为出险的可能性提高而蒙受损失。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保险公司提高保费,这时逆向选择再次出现,不容易出险的投保人退出该市场,从而市场再次失灵。
对于信息不完全问题,市场机制可以部分地加以解决。例如,为了自身的利益,厂商会试图了解消费者的偏好。但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对此,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往往是保护信息劣势一方。例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二手车市场上强制保修等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推荐阅读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有利于标准;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消费价格指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投资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
第一章 外部效应;公共物品;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免费搭乘;财政职能;政府失灵的原因;寻租行为 第二章 财政支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经济学在职研究生考试都考些什么,申硕考试一般来说所谓的综合科目无非就是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阅读排行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