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基础知识:生产要素市场

2015-01-26 11:57:00来源:网络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

  一、名词解释

  1.引致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

  2.边际产品价值: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带来一定的产量增加量,而这些产量以不随单个厂商产量变动而变动的价格出售。因此,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产品价格乘以劳动的边际产量,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记为VMPL),用公式表示为:MRPL=VMPL=p.MPL

  3.边际收益产品:由于厂商需求生产要素是为了利润,那么利润最大化原则将继续支配着厂商在要素市场上的行为。因此,厂商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条件是,该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该要素的边际成本。经济学中定义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边际收益产品,记成MRP。

  4.平均要素成本: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因而厂商的平均要素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在生产要素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平均要素成本就是厂商面对的要素提供曲线。这时,平均要素成本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5.边际要素成本:由于厂商需求生产要素是为了利润,那么利润最大化原则将继续支配着厂商在要素市场上的行为。因此,厂商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条件是,该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该要素的边际成本。经济学中定义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边际要素成本,记成MFC。

  6.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二、简述题

  1.简要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要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与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市场上有众多的厂商和众多的要素供给者,他们都按照既定的要素价格选择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和供给量。在产品市场上,厂商也是完全竞争者,即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厂商决策的依据。

  就厂商而言,厂商选择要素使用量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格,即VMP=p×MP

  从要素的"边际成本"考察,由于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所决定,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因此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由此可知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

  VMP=p×MP=r式中:r为要素的价格。

  对应于由市场所决定的要素价格r,厂商选择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而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试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

  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度。如果工资率变动,比如增加,那么对劳动数量会产生影响。如图1所示。首先,工资率提高,使得闲暇这种"商品"相对昂贵,因而替代效应导致劳动者减少该闲暇的消费。在图中表现为由E1点移动到E1'点,闲暇数量由l1减少到l1'。其次,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收入效应的结果使得闲暇增加,在图中表现为由E1'点移动到E2点,闲暇数量由l1'增加到l2。因此,工资率提高并不能保证闲暇时间减少从而劳动时间增加: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时间增加;当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劳动时间反而减少。

  根据劳动者的最优化行为,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工资率,劳动者在效用最大化点上确定最优劳动供给量,从而得到劳动供给曲线。据说,在工资水平较低时,工资率上升对劳动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减少闲暇消费;而当工作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而减少劳动时间。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3.试说明欧拉定理在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中的含义

  欧拉定理是一个数学结论,在经济学中的说法是,如果生产服从规模收益不变,那么每种生产要素按边际产量取得收入恰好等于它们的总产量。用公式表示为:

  y=MPLL+MPKK

  这一结论对于边际分配论具有很强的解释意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所有的要素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厂商对要素的均衡使用量所对应的边际产品价值恰好等于此时的要素价格。根据欧拉定理的结论,在厂商的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时,要素按照这一价格取得的收入恰好等于所有的产量(的价值)。因此,定理得结论表明,按照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是合理的制度。

  4.以劳动市场为例,说明产品卖方垄断而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一)假定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产品市场是卖方垄断的。无论厂商出于何种条件下,其为了最大化利润,都会按照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使用生产要素。

  由于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一个垄断者,它所面临的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因而其产量对价格将产生影响:它每增加一单位产量会以边际收益增加收入。因此,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出的边际收益,即MRP=MRoMP

  另一方面,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是完全竞争者,因而面对既定的价格。这样,厂商每增加一单位要素(劳动)使用量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即MFCL=rL

  上式再次决定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完全竞争厂商相比,由于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其平均收益,因而通常产品市场垄断的厂商对要素的需求要低。

  一种要素的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将决定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二)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要素市场是买方垄断的。那么,从要素的边际收益方面来看,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MRP=VMP=poMP

  从要素市场来看,由于厂商是买方垄断者,它使用要素的数量将影响到市场的要素价格。假定市场上要素(劳动)的供给曲线为rL=r(L),它向右上方倾斜。当厂商增加劳动使用量时,厂商就必须提高劳动的价格。这样,劳动这种要素的边际成本递增,从而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价格。

  依照poMP=MFC,厂商决定其最优的数量,并在劳动供给曲线上选择支付给工人的价格。

  由于厂商不仅要决定使用要素的数量,也决定要素的价格,因而在买方垄断的要素市场上,厂商没有明确的要素需求曲线。

  (三)如果产品市场卖方垄断,而要素市场买方垄断,那么对厂商最优要素使用的分析是以上两种情况的综合。

  从要素的边际收益方面考虑,编辑收益产品(MRP)等于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带来的边际收益MR乘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MP,它低于边际产品价值。从要素的边际成本方面考察,边际要素成本(MFC)高于表示要素供给曲线的价格。于是,厂商根据MRP=MFC决定要素使用量,并在要素供给曲线上决定要素的价格。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垄断厂商对要素的使用量少,且价格更低。

  三、计算与证明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

  利润最大化要求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产品数量的决定,而且也适用于要素使用量的决定;不仅以用于完全竞争厂商,也适用于不完全竞争厂商。只不过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含义有所不同而已。

  假定除了劳动这一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会发生比南东。这样厂商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π=TR-TC

  所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dπ/dl=dTR/dl-dTC/dl

  从厂商使用要素未"边际收益"方面来考察,当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投入数量时,一方面,带来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产量又带来收益增加量。因而,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为

  既要素(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

  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方面考察如果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则厂商的总成本取决于变动投入的数量。经济学中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被定义为边际要素成本,表示为MFC。

  于是,厂商使用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示为MRP=MFC

  否则,若MRP〉MFC,则意味着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投入量所增加的收益大于该要素增加的成本,因而厂商增加该单位要素会使得利润进一步增加。反之,若MRP〈MFC,减少投入将使得利润增加。总之,要素市场上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是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

  特别地,如果厂商使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则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从而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如果厂商是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者,则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内容
更多>>
更多院校选择>>
更多>>
更多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