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概念:P44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利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间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利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利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种制度变迁方式称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五)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概念:P47
当建立在排他性产权基础上的微观主体成为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时,我国的制度变迁方式就由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方向转变,即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六)课后题相关出题点:
1、名词解释:“诺思悖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2、简述或论述
1)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2)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P41
按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构的政府通常会追求双重目标,即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与统治者集团垄断租金最大化。在最大化统治者及其集团垄断租金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
+“诺思悖论”的概念
在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的条件下,解开“诺思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为和完全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实施这一集体行动的主体便是组织——指在既定制度规则下需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团体。
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概念。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推荐阅读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有利于标准;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消费价格指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投资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
第一章 外部效应;公共物品;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免费搭乘;财政职能;政府失灵的原因;寻租行为 第二章 财政支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经济学在职研究生考试都考些什么,申硕考试一般来说所谓的综合科目无非就是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阅读排行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