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同等学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1)

2015-01-20 11:57:00来源:网络

  名词解释:

  1、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P64

  2、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P64

  3、刺激一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P65

  4、参与约束(个人理性约束):是对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P65

  5、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1、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费用;2、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3、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P65-66

  6、企业所有权:主体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P68

  7、内部人控制: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P69

  8、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P69

  9、企业共同治理: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P71

  10、相机治理机制: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P72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内容
更多>>
更多院校选择>>
更多>>
更多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