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经济学考点(2)

2015-01-11 17:13:00来源:网络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

  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C 和存款准备金R(包括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和这些机构的库存现金)两个部分,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并且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它是信用货币创造的源头。

  流动性偏好: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是货币的同义语,流动性偏好亦即对货币的偏好,他尤其重视货币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他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数量和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两个因素的对比。如果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愿意保有的货币量大于货币供给量,则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上升;反之,如果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减弱,愿意保有的货币量小于货币供给,则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下降。

  基础货币;货币层次;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利率理论

  收益的资本化;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基准利率;利率与收益率;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古典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第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分配效应;滞涨;资产结构调整效应;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

  表外业务;最终贷款人;存款保险制度(DIS);全能型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作用;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两种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第五章:金融市场

  金融工具;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远期;期货;互换;期权;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的投资可;风险和收益的关系;CAPM的基本内容;试述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功能;金融工程的方法论

  第六章:金融监管体系(全新)

  金融监管成本;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金融监管必要性;《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协议》

  第七章: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时滞;泰勒规则;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具备的条件;微观主体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特点;货币传导机制的信用传导渠道;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基础与模式

  第八章: 汇率理论

  购买力平价;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贡献;国际借贷的主要思想

  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 “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点;牙买加体系下国际收支的调节;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体系下两种固定汇率制的异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的重点

  第十章:内外均衡理论

  支出调整政策;支出转换政策;丁伯根法则;米德冲突;内外均衡;内外均衡的基本思想;蒙代尔政策配合说的主要思想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有利于标准;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增量改革;渐进式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式过渡

  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等级规则;产权规则;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宪法秩序诺斯悖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斯悖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所有权;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处分权;产权;产权制;自然人企业制度;法人企业制度;股份公司;公共产品;基础工业;竞争性国有企业;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法人财产权;产权制度;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产权明晰化;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法人资产制度的特征;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战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第五章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企业治理结构;道德风险;激励一致性约束;参与约束;代理成本;企业所有权;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企业共同治理;相机治理机制;代理问题;激励相容;个人理性约束;代理成本;约束成本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宏观收入调节过程;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按劳分配;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的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与宏观收入调节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制度;宪法秩序;制度安排;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绿色GDP;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产出的增加,用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制度;宪法秩序;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科学发展观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二元经济结构;二元对比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反差系数;产业;产业结构;技术进步; “后起者优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阐述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经济开放;经济全球化;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现代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性;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FDI通过哪些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如何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比较优势基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与政府调节

  “看不见的手”;市场失灵;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手段;行政管制手段;经济法制手段;金融手段;行政管制手段;经济法制手段;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优势;适度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内容
更多>>
更多院校选择>>
更多>>
更多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