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中国法制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结构

2014-12-09 12:49:00来源:网络

  (1)《魏律》

  鉴于汉代律令繁杂,魏明帝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18篇,后人称为《魏律》或《曹魏律》。新律对秦汉旧律有较大改革:

  首先,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

  其次,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

  第三,进一步调整法典的结构与内容,使中国封建法典在系统和科学上进了一大步。

  【记忆口诀】明帝《新律》18篇,具改刑名置律首,八议此时入法律,等级特权昭昭然。

  (2)《晋律》

  西晋泰始三年,晋武帝诏颁《晋律》,又称《泰始律》。

  《晋律》对汉魏法律继续改革,精简法律条文,形成20篇602条的格局。

  《晋律》在刑名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同时对刑法分则部分重新编排,向着“刑宽”、“禁简”的方向迈了一大步。在《晋律》颁布的同时,律学家张斐、杜预为之作注,总结了历代刑法理论与刑事立法经验,经晋武帝批准颁行,与《晋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故《晋律》亦称“张杜律”。

  【记忆口诀】

  司马代魏西晋立,泰始年间做法律,律名晋律或泰始,此律一共20篇,刑名之后法例加,五服治罪是首创。张斐杜预疏法律,解释与律同效力,此律还名张杜律。

  (3)《北魏律》。

  北魏统治者吸收汉晋立法成果,采诸家法典之长,经过综合比较,“取精用宏”,修成《北魏律》20篇,成当时著名的法典。

  (关键词记忆:取精用宏;20篇)

  (4)《北齐律》。

  《北齐律》共12篇,其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精炼了刑法分则,使其成为11篇,即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北齐律》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封建后世的立法影响深远。

  【记忆口诀】

  承先启后北齐律,刑名法例二而一,名例之律始出现。此时法律定期型,篇目一共十二篇,唐宋承之不改变,重罪十条北齐创,隋律开皇改十恶。

  (5)法律形式的变化。这一时期法律形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形成了律、令、科、比、格、式相互为用的立法格局。

  ①科起着补充与变通律、令的作用;

  ②格与令相同,起着补充律的作用,均带有刑事法律的性质,与隋唐时期不同;

  ③比是比附或类推,比照典型判例或相近律文处理法律无明文规定的同类案件;

  ④式是公文程式。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内容
更多>>
更多院校选择>>
更多>>
更多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