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历年真题分布(1~4章)

2014-11-29 21:59:00来源:网络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

  以上各章无考题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2008

  _ C _不属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A.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B.产业内贸易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 D.贸易扭曲理论

  2012

  根据H-0模型,国际贸易的结果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率 _______ ,出现要素价格___ A ___趋势。

  A.差异缩小\均等化

  B.不变 \不变

  C.差异缩小\不变

  D.不变\均等化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2005

  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战略政策贸易理论是1985年由斯宾瑟(B.Spencer)、布兰德(J.Brander)、格罗斯曼(G.Grossman)、迪克西特(A.Dixit)等以不完全竞争和古诺双寡头为条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的分析为工具提出的。战略政策贸易理论与比较利益学说、H-O模型主张的自由贸易相反,它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贸易干涉与干预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等),在对本国至关重要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势,这样的干预虽然破坏了完全竞争,但却可以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2005

  列昂惕夫反论:同下

  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999

  简述列昂惕夫反论的基本内容:

  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检验美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其结果恰好与H-O模型理论给人们的印象之间存在矛盾的现象。传统上,人们认为美国属于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德国家,因此按照H-O模型原理,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应该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根据投入产出法经验检验结论,与人们这一印象相反。原因是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更高,指出了H-O模型前提中关于劳动、资本同质性的缺陷。劳动非同质,回到了古典经济学观点。要素密集度逆转。同一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2012

  简述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并说明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种类。

  产品同质性:

  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的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一般情况下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

  产品的异质性:

  产品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但尚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交叉弹性小于同质性产品,在生产中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大量的转口贸易。

  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

  季节性产品贸易。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性。

  技术差异:用新技术制造的新产品带来的差异,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往往在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生产,继而在彼此间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

  从供给方面分析存在着的规模经济,从需求方面看存在着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从经济环境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条件。

  2008

  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简述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几种类型:

  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大量的转口贸易。

  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

  季节性产品贸易。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第四章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2009

  在国际贸易相关法律上所指的倾销应包括_ B _。

  ①产品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销售

  ②这种低价销售行为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

  ③低价销售是长期持续的

  ④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07

  进口配额制在国际贸易中属于___ B ____。

  A、关税壁垒措施 B、非关税壁垒措施 C、自由贸易措施 D、与贸易政策无关的措施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2008

  进口配额:

  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的措施。在实践中存在着超过配额不得进口(绝对配额)与对超额进口部分实行惩罚性关税(关税配额),以及针对国别与全球发放进口配额的做法。

  2004

  倾销:

  经济学的定义:

  最初由经济学家雅格布·瓦伊纳提出,他认为:倾销是一种商品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是海外商品以低于同样商品的销售价格在国内同时出售。

  法律定义:《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议》第六条

  法律上倾销的构成有以下三个条件构成:

  (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是指出口国或原产地国的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是该国向第三国出口的市场销售价格或结构价格等。

  (2)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

  (3)损害与价格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才能够依据反倾销法采取反倾销措施。由此可见,经济学上的倾销只是构成法律倾销的前提条件。

  简答题(4*10分)

  2002

  什么是幼稚产业(H-B-K标准)

  穆勒标准:某种产业由于技术不足,生产率低下,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竞争。在保护下,能够在自由贸易下获利,使得潜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的比较利益,可以自我投资发展,即为幼稚产业。

  巴斯塔布尔标准:除了坚持穆勒的产业自立原则之外,还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引进予以应用。他认为保护、扶植幼稚行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肯普标准:还应该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时期内的外部效应问题。

  2006(每小题8分)

  简述倾销的界定,以及对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影响

  《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议》第六条

  法律上倾销的构成有以下三个条件构成:

  (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是指出口国或原产地国的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是该国向第三国出口的市场销售价格或结构价格等。

  (2)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

  (3)损害与价格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才能够依据反倾销法采取反倾销措施。由此可见,经济学上的倾销只是构成法律倾销的前提条件。

  (一)对出口国的影响

  挤占出口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损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

  扰乱出口国的市场秩序。

  (二)对进口国的影响

  阻碍进口国相应产业的发展。

  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

  威胁和抑制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工业的建立。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内容
更多>>
更多院校选择>>
更多>>
更多课程>>
-->